新闻动态

探索创新线上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在线教学效果

2020.05.25

学校在线教学开展十二周以来,持续落实教育部、市教委关于做好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学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按照“三保两统筹”的要求,科学部署、实时监控、持续改进。积极尝试在线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线学习效果,促进在线教学提质增效。

一、教学运行

在线教学第12周,学校共开设线上课程187门,教师265人在线授课,组织线上课堂教学891门次,学生出勤率近100%。在线教学秩序持续平稳,按照教学计划规范有序推进教学实施。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1.组织线上学习效果摸查。学校组织各门课程通过线上测验、问卷调查或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前期线上学习效果进行摸查,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各门课程有针对性地做好返校后串讲与复习,做好返校前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2.严格实施日报制度和教学质量周报告制度。学校持续推进教学质量日报告制度和周报告制度,对每日线上教学情况、学生上课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监测与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总结本周教学运行情况、教学组织与实施、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的基础上,突出各系部特色教学活动和典型案例的交流与推广,有效实施线上教学监控与管理。

3.加强线上教研与听课。各教研室积极组织线上集体教研,本周分别开展了复课后实训教学实施方案、已结课课程串讲安排、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等主题内容的集体教研共49次。加强课堂监督,组织深入在线教学课堂,全面了解在线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显现”、教师教学“严谨规范”、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本周共开展学校、系部、教研室及教师层面听课88人次。

三、典型案例

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教师不断探索线上教学新方法、新举措,总结提炼在线教学典型案例,注重交流与推广,促进线上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案例一:“四结合、四合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护理系王博巧老师在助产专业《妇女疾病护理》的教学过程中,以“四结合、“四合理”为原则,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

网络资源和针对学情的个性化资源相结合。我校是国家级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护理资源库拥有标准化课程18门,其中包含《妇产科护理学》,Mooc课程2门,优质资源10959条,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除此之外,中国大学mooc网,爱课程,人卫慕课等都有相关的资源,但是网络中缺乏针对助产专业的《妇女疾病护理》的内容,故针对学情有针对性的制作微课、思维导图、拍摄操作视频等资源,二者相结合,提高效率,有的放矢。

有声资源和无声资源的相结合。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资源类型,包括电子教材、ppt、图片等无声资源协助学生预习和复习;录播视频、操作视频等有声资源对重难点进行精讲,通过对学生听觉、视觉、甚至鼓励学生动手制作资源,多感官刺激,提升参与度,提升课堂的黏性,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职教云平台与实时互动教学群相结合。发挥职教云平台与资源库平台相对接的优势,充分利用职教云平台的互动和大数据功能,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同时辅以实时互动路径,例如微信群和QQ群,补充平台不能实时反馈和直播的缺陷,通过课前形成教学流程图,帮助学生明确过程,另外微信中实时发布课程进展,培养每一个教学活动后回看群的习惯。二者相辅相成,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大数据实时记录,课堂有据可查。

自主学习与互动活动相结合。基于“自我决定论”,考虑学生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通过平台上传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自主选择提交作业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提升学习主动性。设置表扬榜、让学生“晒”出作业,使学生“被看见”,获得自豪感提升胜任感。给学生创造“同伴”,小组PK,在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合理的课前安排,引导预习,辅助课上教学。课前上传电子教材、ppt等,同时辅以问卷调查、案例分心、讨论等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上传本次课的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流程和学习目标,既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又能把控课程的进度。

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分模块处理,每个模块采用资源+活动+反馈的方式,通过反复强化突破重难点。每次的教学内容长达90分钟,甚至180分钟,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尽量多样化的活动,保持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教师及时赋分,保持学习的动力。偶尔开启定额抢答,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力。

合理的“当网红”,课程思政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合理融入战“疫”英雄故事,通过讨论提升学生服务健康中国2030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前五分钟准时签到,培养学生在妇科急危重症抢救中争分夺秒的职业素养。母亲节前后开展“我为妈妈送健康”的妇科健康教育活动,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

合理的评价反馈,及时有效的评价增加学生的成就感,适当的考核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对老师和课堂的评价提升了参与度,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反馈不断提升自我,实现教学相长。

以“四结合、“四合理”为原则的教学设计,通过平台+实时互动路径的教学手段优化了线上教学模式,解决了线上教学中资源制作时间短、学生难以把控、教学难以评价等问题,教学成果显著,教学经验在我校以及全国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分享,并作为扶持中西部院校师资培训项目应邀对西部院校开展专校培训。

案例二:我校医学系在全国临床医学教学资源库视频会议中介绍经验

5月20日,全国临床医学教学资源库教学联盟就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及学科协作组成立等议题举行网络视频会议,本次会议有全国30多所高职院校的300多位教师参与,我校医学系杨旭老师代许有华主任发言,分享和交流了《诊断学》学科协作组成立的经验。

国家级临床医学教学资源库,自2018年开始建设以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以许有华主任为首的教师团队就积极参与并配合推动了多项工作的完成。分别牵头了《诊断学》课程的建设和《诊断学》联考工作,在工作中总结形成了有效的方法与举措。为了使教学联盟工作更顺利的开展,本次视频会议,联盟邀请许有华主任介绍在《诊断学》学科协作组的工作经验。发言中,许主任结合自己的《诊断学》联考工作,从联考任务的分析解读,学科协作组的成立,题库建设和命题工作的分工及部署、联考具体工作的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本次会议的发言为兄弟院校在资源库中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促进资源库助力全国卫生职业院校线上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和经验。